,评论家,曾担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激活了报告文学作家的激情,不断创作出优质的报告文学。作家张茂龙、缪虹晴的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就是一部带着激情,奏响时代强音的好作品。这是一部生动反映国家电网江苏电力的建设者们在高质量发展时代,积极奋进的故事。作品聚焦我国首个、世界最大的“交流改直流”扬州至镇江五峰山大跨越工程,精准描写了国家电网建设者们以奋斗与创新所展现的新时代风貌,突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塑造出国家电网人的时代形象,从而提炼出赞美劳动者,讴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主题。
一条宽阔的长江,把江苏隔成苏南和苏北。新中国初期,苏南电用不完,支援苏北建设,形成了一个“南电北送”的格局。改革开放时代,苏南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用电量一年比一年大,本地区的发电量已远远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用电量,不得不向能源充足的地区救援。苏北地区在改革开放时代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条件,大力发展光伏和风能等绿色能源,很快改变“南电北送”的格局,转变为“北电南送”,大量电能源通过电网不断跨江南下,“6条过江通道输电能力虽然已达到2200万千瓦左右,但远不能满足‘北电南送’的需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苏南地区电力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北电南送”的任务更加艰巨,着眼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科学决策,决定重新启用和改造五峰山闲置的过江输电通道,规划建设三条±2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构建新型交直流混联电力系统,突破供需矛盾的“瓶颈”,从根本上破解苏南地区的用电问题。这就是报告文学《五峰山变奏曲》要报告的实现五峰山大跨越的“镇扬工程”。
这项工程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是“新型”的电力系统,之所以是创新工程,难点在于用新技术高效输送“绿电”,通俗的话就是把原有的“普通公路”通过技术改造,变成一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电力科学家们认为,必须把原来的“交流”输送,改为“直流”输送,才能实现高效绿色,才能实现好的经济效益,才有改造的价值。这一设计,大大提升了工程的高质量,也大大增强了工程的难度。“交流”输送向“直流”输送转型,符合现代电网工程的发展趋势,是一项中国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新技术。中国电力科学家们已经把这项技术成功应用在电网输送方面,然而,改造以往的“交流”输送系统,实现“直流”输送的“交改直”技术改造,中国是第一次,世界也无先例,难度一般人想象不到,只有这些专业人士才知道,波澜不惊“交改直”三个字,意味着电力建设者们要去攀登一座没有攀登过的科技高山,是中国电网建设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
这个考验以及突破的历史进程,由张茂龙、缪虹晴两位作家详实地记录下来。他们用自己高超的文学能力,成功地化解克服了严密科学逻辑、大量专业术语给文学表达带来的困难,抓住了工程之“核”,也突现了建设者们的创新之“魂”,呈现了一部工业题材的作品。从这个层面上说,《五峰山变奏曲》是一部报告文学的力作。我们读到的篇幅不长,但思想分量并不轻。
作品的构思相当巧妙。在电力人眼里,五峰山是一个相当宝贵的跨江资源,承载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电力人的劳动创作。虽然一度被闲置,但他们相信,这个宝贵的资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定用得上。正是这种意志和坚持,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并且成为一条高科技的“高速公路”,引领了电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技术突破。作品精心梳理了五峰山壮丽的历史关系,抓住这个特殊的地理高点展开描写,写出了一种文化的高点。不光写出五峰山优美的风景,更是写出了五峰山的工业发展的历史精神,厚植了现实的时代精神。有了这种用心的历史梳理,作品的内容更为厚实,主题也更为厚重。
作品写作焦点对得很准。“工程题材”的写作难度向来很大,一般人写不好。作品则在“变奏”上下功夫,也就是抓住“交改直”这个技术创新,以点带面反映整个“过大江”工程。把这项高科技实施写好了,整个工程的描写就带动起来,就“活”了起来。透过“交改直”这个硬核,清晰地表现出整个五峰山大跨越的时代风貌。作品动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述“交改直”的难度。不仅技术难度空前,而且条件相当严苛。由于五峰山大跨越“交改直”是在现有交流电线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因此受到诸多不可改动的现实条件的限制,而且还有长江两岸两座跨越塔“三不动、四可换”的原则,这些条件和原则,倒逼着整个工程必须是“精准改造,安全高效”,整个输电线路设计必须站到时代高科技思想的制高点上。以破解困难为基本线索,作品找到了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向,故事也就迎刃展开,写好了“江苏电力发展史的一次新跨越”,“中国电力发展史的一次新跨越”,更是中国电力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经验,积极探索了高质量发展的规律。
作品写出了鲜活的人物。作为一部报告文学,必须以人物为中心,塑造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让人物从“工程”走出来,提高作品的社会意义,产生道德力量。这个方面,作品颇有心得,写工程的决策者、设计者、科技人员等一批中国电力杰出的建设者,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奉献,奏出一支中国电力发展的变奏曲,唱响一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歌。其中,国网江苏公司副总经理王之伟的思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从年轻时期就在江苏电网工作,参与过五峰山几代电网建设工作,心中有感情,更有梦想。他深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坚定主张发展绿色能源,坚定推进“交改直”。他用自己的梦想,集结起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电力人,砥砺前行,通过艰苦务实的工作,一步步把理想变为现实。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张瑞永也写得很立体。他本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人很年轻,却参加过许多国家电力工程,曾被评为“电力行业杰出青年专家”,他受命组建“交改直”设计团队,要从一张白纸画出美好的蓝图,填补中国电力发展的一个空白。虽然是一个专业团队,却也碰到过许许多多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当他们完成五峰同“交改直”设计后,才发现所绘所设计的图纸多达76卷,意味着他们走了许多弯路,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设计之路。陈兵则是一个实干家,他95年大学毕业进入江苏电力,从送变电技术员干到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参加过许多重大工程,可谓身经百战,他和自己的团队作为大跨越工程的主力,一张蓝图绘到底,用实实在在,一点一滴把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作品还写活写深了一大批建设者,塑造了新时代的电力人形象。因为有这个英雄般的群体,大跨越的“交改直”工程涌动着如诗如歌的时代精气神。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已出版《黑户》《好人周光裕》《让我护佑你的心》等长篇报吿文学作品30余部。《黑户》曾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入选1992年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辞典》。《好人周光裕》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电视连续剧。曾获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等。
中国电力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电力作协副秘书长,鲁迅文学院首届、二届电力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青春》《脊梁》《鸭绿江》《中国散文》《短小说》等,诗歌入选《江苏诗歌地理2018卷》,著有文集《最后的玫瑰》、诗集《隔岸观火》。
银线飞南北,天堑变通途。今年5月,我国首个“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扬镇直流工程”投运,引起专家学者高度赞誉,其核心在于加大江北富集电力跨江送至江南消纳,为我国用电需求大、电网饱和度高的区域电网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做出先行示范。作者在采访百余名工程设计、建设、运行人员后,以翔实资料形成数十万字素材,展现了江苏电网建设者的创新思路、精妙施工风采,奏响时代强音。作品诠释了电力人胸怀强国之志的崇高信念,亦阐扬了作家以精品传递时代力量的写作初心。
电不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它肯定是人类文明的翅膀。它有一股看不见的魔力,让黑暗的世界瞬间焕发出绚烂的光芒,让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均年用电量还比不上我们今天一天的用电量;20世纪,在输电技术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20—40年;今天,电力工业已站在世界之巅。每一次发展和变革,都是国家进步的缩影,都是追光者的奋力开拓,砥砺前行。
在全国省份中,江苏能源基本格局与国家高度一致,基本资源基地与用电负荷中心也呈逆向分布,江苏电源60%在长江以北,而60%负荷中心却在长江南岸,“西电东送”是我国能源基本国情,“北电南送”则是江苏能源基本省情。且在国家“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双碳”背景下,十分依赖“北电南送”。
与国家电网在世界地位基本一样,江苏电力是国家电网内规模最大的省级电网,发电量、总用电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电力交易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2024年8月5日,江苏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达1.471亿千瓦,较2023年最高负荷增长约1500万千瓦。自2017年以来,江苏电网已连续8年负荷“破亿”。
在电力赋能下,“强富美高”新江苏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取得丰硕成果——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由2014年的6.51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12.82万亿元。
2023年,江苏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833亿千瓦时,与其他国家相比,仅次于美国、印度、日本和俄罗斯,高于法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相当于英国全年用电量的2倍。
江苏能源资源禀赋匮乏,环境承载能力弱,能源消费基数高,面临的保供挑战非常严峻。作为我国经济强省,江苏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达7399.5亿千瓦时,以“发电量—用电量”来计算,电力缺口从2021年的1132.1亿千瓦时增长至2022年的1568.7亿千瓦时。
“能源禀赋小省、经济总量大省”的基本省情,决定了江苏不可能持续大规模建设电厂。庞大的用电需求,江苏成为国内典型的能源受端省份,需要积极争取区外电力入苏力度,缓解江苏电网保供压力。
2012年12月,四川锦屏—江苏苏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投运,成为当时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电压等级最高的直流输电工程,江苏也由此开启特高压输电时代。
2016年至2017年,安徽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输电程、山西雁门关—江苏淮安±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内蒙古锡盟—江苏泰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相继建成投运,安徽两淮地区的煤电和山西北部、内蒙古锡盟的“风、光、火”能源源源不断送入江苏。
2022年7月1日,江苏再添一条区外来电大动脉。±800千伏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 2080公里之遥的金沙江干流河段上的白鹤滩水电站发出的绿色电能一路向东,仅需7毫秒便能闪送至千里之外的江苏。
至此,江苏5条外电入苏“高铁”通道建成,形成“一交四直”特高压受电新格局,让跨区跨省优化配置电力资源成为可能,全省外来电占比超过20%。
在江苏,433公里的长江横穿东西,把10.72万平方公里的江苏分成了地理意义上的两部分,长江以南称之为“苏南”,长江以北称之为“苏北”,是相对的南方北方。
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苏南明显快于苏北,“苏南”“苏北”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落差特征明显,最高峰时,苏南五市曾以占全省不足三成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超全省六成的地区生产总值。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落差,使得“苏南”“苏北”地区能源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苏南”地区是江苏的用电重地,供电需求紧张形势持续多年。
与此同时,因建设条件所限,江苏电源发展的重点逐渐由长江两岸转向苏北的坑口、路口、沿海,使得江苏全省形成了电源点多在苏北、用电负荷中心却在苏南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就开启了“北电南送” 能源结构模式。
近年来,随着一座座大桥连贯长江南北,一条条高速铁路通达全省,苏北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尽管苏北几座城市的经济全部进入全国GDP百强城市,但是,与苏南的发展差距依然。2023年,长江南岸每天的用电量超过11亿度,仅“用电大户”苏锡常,用电量就占全省一半以上。
“清洁低碳是方向、能源保供是基础、能源安全是关键、能源独立是根本、能源创新是动力、节能提效要助力”,这是国家电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进入新世纪,在促进煤电机组转型升级的同时,江苏很早就将调整电源结构提上日程,着力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省用电需求。2006年10月,龙源如东风电场首批风电机组并网发电,江苏能源结构调整步入快车道。20座风场发电282.36亿千瓦时,南黄海畔强势崛起“绿色能源之都”。
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大陆架浅,风力资源丰富,有效开发本地新能源,成为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能源自给能力的必然选择。
在“双碳”背景下,江苏新能源发展迅猛,江苏各地充分利用新能源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大力发展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产业,不断加大新能源建设力度。
江苏拥有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研制基地,仅江苏盐城一地,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就占全国40%以上,已形成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风电全产业链。
“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除风电产业外,江苏光伏产业同样一马当先,主要光伏产品产量和产能连续10多年保持全国乃至全球第一。
作为沿海省份,江苏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预计省内集中式新能源开发潜力超过1亿千瓦、分布式新能源也存在1亿千瓦的发展空间,对新能源消纳和用能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江苏苏北清洁能源建设规模大幅提升,风电、光电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99%的风电和69%的光伏发电分布在苏北地区。
受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清洁转型拉动,江苏多年来用电量持续增加、负荷不断攀升,2023年统调用电最高负荷比2021年增长了10%,约1200万千瓦。而从江苏总体处于工业化阶段、苏南地区即将进入后工业化这一实际来看,中长期内江苏电力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以年增长5%-6%计算,最高负荷一年就要增加660万~800万千瓦。
这意味着江苏花五年时间建成一条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一年的新增负荷就会全部吃掉,可见江苏电力保供压力巨大。
2022年《江苏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江苏“十四五”能源增量贡献主体。
江苏新能源装机主要由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组成,其中光伏并网装机最多,总量达4590万千瓦,2024年前4月净增装机容量创同期历史新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保供中的作用愈加凸显,逐渐成为省内新增电源的主力。
一方面苏北清洁能源建设规模大幅提升,99%的风电和69%的光伏发电分布在苏北地区,到“十四五”末,苏北地区新能源装机量将超过7000万千瓦,大量的清洁电力需要通过过江输电通道从江北输送至江南负荷中心;一方面苏南制造业用电大幅提升,绿色生产诉求强烈,“北电南送”需求越来越大。
早在2012年前,江苏便陆续建成了泰州泰兴到无锡斗山、扬州江都到镇江梦溪(大港)以及南京境内的秋藤到秦淮、三汊湾到龙王山等4条500千伏“北电南送”过江输电通道。
2019年9月,江苏建成投运1000千伏过江通道——特高压苏通GIL管廊,6条银色的金属输电管道仿佛“巨龙”横卧,通过江底隧道连通长江南北。刚投运时,输送的主要是火电,如今清洁能源占比已超过35%。
2023年7月2日,国内规模最大的超高压跨越长江输变电工程——泰州凤城至无锡梅里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
6条过江通道输电能力虽然已达到2200万千瓦左右,但远不能满足“北电南送” 需求。
江苏新能源发展的速度超乎想象,电网建设根本跟不上它的节奏。目前,江苏仅分布式光伏一个月就涨100多万千瓦,一年就涨到2000万千瓦。
江苏段长江岸线是江苏最为活跃的经济带,密布大量港口、桥梁、城市及大型企业,特别是随着长江沿岸生态保护要求提升,新建跨江输电通道在长江江苏段变得极为困难。
江苏电网规模大、密度大,江苏是全国经济社会先发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密集、城镇密集,这些因素使得建设新建线路空间非常有限。
特高压输电是当今世界最高效、最经济的远距离、大功率输电方式。国家可以大力发展特高压输电,以特高压为载体的“西电东送”工程,缓解东部缺电大省的困局。而仅有10.72万平方公里的江苏,如何满足长江以南地区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让长江以北地区暴增的清洁能源能够源源不断地“跨江”而来?
苏北新能源大发,苏南绿电需求旺盛,江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何回应这种迫在眉睫的社会需求,如何在过江通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升“北电南送”能力,为江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