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千帆竞,正是招才引智时。2025年以来,黔南州以“双招双引”提升行动为抓手,紧扣州委“316”总体部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统筹政策创新、平台搭建与精准服务,推动招才引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新年伊始,黔南州即按下招才引智“快进键”。州委人才办牵头成立“双招双引”工作专班,调整充实州投促局领导班子,通过“选、育、用”三步法打造专业化队伍:从全州范围内择优选调优秀干部充实招商力量,组建4支产业招商特战队;指导县(市)同步优化县级招商队伍,形成“州级统筹、县级主战、部门协同”的三级联动机制。
“懂产业才能招对才,知政策才能留得住。”针对部分干部招商经验不足、政策把握不准等问题,黔南州连续举办产业招商特战队业务培训和领导干部“双招双引”能力专题培训,围绕州情产业图谱、人才政策解读、项目谈判技巧等核心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洽谈等方式,推动招商队伍从“事务型”向“专业型”转变。
建立“周调度、月研判、季通报”工作机制,一季度召开2次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人才分类认定细则,建立重大引才线索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推进”。例如,针对永红企业与哈工大团队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专班全程跟踪服务,推动项目从对接洽谈至签约落地仅用45天,展现“黔南速度”。
今年以来,黔南州聚焦“5+3”重点产业(5大主导产业及3大特色产业)和民生领域,开展“千企万岗”需求大调研,全面采集1600余个招才引智需求,涵盖新能源电池、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等领域。其中,裕能、胜威福全等新能源企业提出高层次研发人才需求32个,成为一季度引才重点方向。
黔南依托“线上+线下”双平台体系,一方面借助省人博会平台、“黔南人才”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招引人才;另一方面组织重点企业赴高校参加线下“双选会”,设立“公共招聘日”等。此外,黔南积极拓展东西部协作“朋友圈”,赴湖州、广州开展学习考察期间,与两地达成多个引才(团队)意向,其中与广州市委组织部就“银龄人才”引进、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等签订合作备忘录,计划年内引进退休专家20名、开展技能人才实训500人次。
在项目落地与人才集聚方面,黔南建立“拟引——在引——已引”重点人才(团队)动态清单,通过“科技副职”“科技专员”等省级项目,推荐科技创新人才赴企业挂职;柔性引进哈工大、昆明理工大学等高层次人才团队,与永红、胜泓威等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推动金正大高端功能型肥料实验室等9个高能级平台申报。
一边是人才招引,一边是人才留育。黔南州针对现行政策普惠性强、精准度不足的问题,启动人才政策“焕新工程”:全面梳理2015年以来32项政策文件,分类提出优化建议;重点向开发区和企业倾斜,牵头起草《黔南州骨干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开发区重点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措施》,拟对开发区引进的产业领军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对企业柔性引进的院士团队提供项目配套资金。
为了强化服务质效,黔南以“人才满意”为导向,打造“一站式”服务体系:在州县政务大厅设立人才服务专窗,提供政策咨询、落户办理、子女入学等12类服务;开展“人才大走访”活动,协调解决人才住房、配偶就业等问题。除此之外,黔南还创新宣传载体,开设“黔有沃土·南有栖木”等专栏,截至3月底,州级刊发人才典型事迹28篇,重点宣传名泰化工引进的博士团队攻克黄磷尾气净化技术、龙马磷业高技能人才团队提升磷矿回收率等案例,进一步强化“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当前,黔南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招才引智工作既是“先手棋”,更是“胜负手”。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服务生态日益优化,黔南州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天下英才发出“聚智黔南、共创未来”的诚挚邀约。